地點:高雄
今天首站鳳儀書院,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縣文化觀光網站:
書院是中國傳統科舉制度中,民間提倡讀書風氣,兼作歲科童試考場,培育人才的地方,經由推薦參加縣、府、省及京師等會考,以求取功名,光耀門楣,是文人晉身仕途的門徑。
書院有別於官學,是另一種民間興辦學校的場所。書院制度則發端於唐朝,在宋朝和元朝達到鼎盛,至明朝和清朝仍維持不衰。中國最早的書院為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718年)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但並沒有學校的功能,而是朝臣探討研究典章學術的場所,做為皇帝制定政策的顧問。
北宋時期是書院全盛時期,有聞名天下的白鹿洞、嶽麓、應天、嵩陽等4大書院,吸引讀書人爭相投身苦讀,成為科學取士的重要來源,一直相沿傳承到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取消為止。
台灣的書院創始於清朝康熙22年(西元1863年)靖海侯施琅在台灣首府台南創立的「西定坊書院」,性質屬於義學過渡到正式書院的雛形書院,直到21年後才由知府衛台揆在台南設立台灣第一座典型書院「崇文書院」,但兩座書院都已消失不復存在。
鳳儀書院是鳳山市第一所書院,由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於清朝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在現今曹公國小所在地督造興建,有37間房舍,其中學舍12間,講堂3間,舉人盧德祥曾於1891年重修一次,近百年來弦歌不輟,不僅是讀書人求取功名的場所,也是鳳山地區的學術和文化中心。
書院可分內課生、外課生和附課生等3種,成績較好者為內課生,次為外課生,再次者為附課生,而內外課生則有相當於今獎助學金的膏伙銀津貼。書院不但歡迎學生來上課,還供應午餐,居住附近的學生放學後回家,遠道的學生就在書院的學生房舍寄宿。師資除稱為山長的校長外,還有教諭、訓導、教職員、工友等,與現在的私立學校差不多。
日本於1895年開始殖民統治台灣,將鳳儀書院充作鳳山市公所前身鳳山街役所的員工宿舍,鳳儀書院開始沒落透遭到破壞,1945年台灣光復後,仍由公務人員佔用,以後數度易手,住民份子複雜,形同大雜院。
今天第一站還在整修沒開放,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
鳳儀書院
深鎖的大門...
接著前往第二站:東便門與東福橋,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縣文化觀光網站:
鳳山縣城原本設在高雄市左營,清朝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林爽文起兵反清,攻破鳳山縣城,縣令湯大奎及典史史謙等文武官員殉職。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官民有感於舊城三面環山,強敵在外窺伺,易攻難守,決定將鳳山縣署遷往大竹橋里下陂頭街,也就是今天的鳳山市。
鳳山新城於嘉慶9年(西元1804年)由鳳山知縣吳兆麟興建6座城門,大東門稱為朝陽門;小東門稱為同儀門,又稱東便門;西門稱為景華門;南門稱為安化門;北門稱為平朔門;另外興建北門外門附廓,稱為郡南第一關。
清朝時期歷任鳳山知縣建樹最多的曹謹,於道光18年(西元1838年)在6座城門增建城樓和砲台,城門外設置既深又寬的濠塹,使得鳳山縣城固若金湯,成為高雄和屏東地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地位如同今天的高雄市。1895年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台灣,為運輸蔗糖出口,開始建設高雄港,高雄發展重心往海邊移動,鳳山縣城功能漸失,且隨著擴建街道及闢建鐵路而陸續拆除,只有東便門幸運的逃過歲月的摧殘,成為鳳山城碩果僅存的古城門。
東便門城門呈長方形,寬10.8公尺,深7公尺,門洞方向朝東,偏南約45度。台座高約4.3公尺,拱圈為紅磚材料,拱基為石材,外牆為咾咕石。內門額「東便門」仍嵌於拱門之上,落款為道光19年(西元1839年),為花崗石材,外門額「東便門」為大理石材,是台灣光復後高雄縣政府整修時增加之物,已失古意。
東便門外是古稱東門溪的鳳山溪,於同治3年(西元1864年)興建一座石橋,稱為東福橋,為前往鳳山縣城內商業中心打鐵街,和通往屏東的必經之地,橋長5丈餘,為四孔三墩仿清代中國石橋設計,橋墩為長六角形的船首狀造形,兩端也都呈船首狀,充分說明東門溪和東福橋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座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有一座同治3年(西元1864年)「重修東福橋」埤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的捐款情形。
東福祠主祀不是俗稱的莊頭土地公,而是簡稱「橋公」的「橋頭土地公」。最特別的是,為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地方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是先民相當感性的配套設計。
東便門、東福橋與東福祠都位於鳳山市區內,雖然都已隱沒在快速發展的都市裡,但卻是鳳山市民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從鳳山火車站下車步行前往鳳山市區,途中隨意尋問路人或商店,都可指引正確位置,甚至熱心的帶路,相當方便即可探訪鳳山縣城的輝煌歲月和行走在古意盎然古橋上的特殊情感。
東便門介紹
東便門(同儀門)
在東福橋頭研究下個景點

東福祠
來張合照吧
水拹仔
真的有水耶XD
第三站:訓風炮台,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縣文化觀光網站:
訓風砲台視野開闊,主要構造為卵石,橫額則是嵌於花崗石城牆內,額石左右有泥塑的書卷裝飾,雖已日漸斑駁,仍可見且具藝術價值的手藝之美,但城牆已倒塌僅存10多公尺?石古石殘壁,1999年修復砲台原貌,壁面向城內,砲台氣勢雄偉,嵌有「訓風」花岡石匾額,兩側有泥塑書卷裝飾,仍可見昔日的柔美造型。
訓風砲台位在市區的鳳山體育場附近,交通相當方便,但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訓風砲台地址在鳳山市中山路5巷8號前。
訓風砲台
請正妹幫我們拍的
第四站:澄瀾炮台,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縣文化觀光網站:
澄瀾砲台位於鳳山國小後門角落,屬縣城西南隅,呈不規則八角形,牆體為二糯八糊、黑糖汁、蚵仔殼灰等合而為一的三合土疊砌而成,花崗石匾額曰「澄瀾」,落款為「道光拾柒年六月建,鳳山縣正堂□以仁,□□協興,□同成立」。
澄瀾砲台外側一段約8台尺高卵石混合疊砌的短牆,為光緒18年重修城牆殘存的一角,但都已毀壞倒塌,只餘下不到2公尺的城牆可供憑弔留,有數處供長槍射擊的「銃孔」,砲台位置並不顯眼,且被一座土地公廟掩蔽,不仔細尋找很容易忽略。
澄瀾砲台位在鳳山市復興街、立志街口,也就是鳳山國小操場左方角落。
澄瀾砲台
沒有砲的砲台:P

第五站:平成炮台,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縣文化觀光網站:
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的後方,屬縣城西北角,砲台呈正方形,正面朝向西,外牆為咾咕石與石灰疊砌,構造相當堅固。砲台高約5公尺,下有護城濠溝,有紅磚階梯通砲台平台,三面設砲眼,可供砲口瞄準之用。
平成砲台牆面嵌有「平成」花崗石匾額,落款為「道光戊戌年清和月穀旦,知鳳山縣事曹謹建,監生□順,鋪戶林萬記、鄭榮茂監造」,是現存3座砲台中保存較完整的1座,但也只有砲台而沒有大砲。
平成砲台位在鳳山市曹公路25之3號,由曹公路曹公廟旁水利工作站右側的小巷子前進約1分鐘,看見小路旁左邊有一道黑漆漆的高牆,就是平成砲台。
平成炮台
逛到現在時間也差不多中午了,準備吃中餐嚕。
有名的米苔目
其實我一直以為米苔目就是西米露...
吃飽喝足準備去吹冷氣了
第六站:高雄85大樓,以下介紹引用自交通部觀光局:
這是南台灣最高的觀景台,也是高雄市地標景觀之一,高度約300公尺,擁有全世界第二快速的夢幻電梯,每分鐘上昇速度600公尺,只需43秒即可抵達75樓。
當電梯到達120公尺時,燈光開始變暗,您將看到滿天星斗,彷佛進入燦爛星空,隨著電梯內的星光變幻,到達75樓南台灣最高的觀景台,俯瞰高雄市壯麗的海景與市景,在85觀景台,您將發現最美的港都。
好高
售票口
電梯入口(1樓)

傳說中全世界第二快速的夢幻電梯

高度:40公尺、速度:540M/MIN
高度:110公尺、速度:600M/MIN
高度:280公尺、速度:270M/MIN
到嚕
這電梯真的超快的,還好我會通耳朵,所以耳朵不會痛XD
大概在120公尺左右燈光會變暗,星光從天花板漸漸浮現,蠻漂亮的。
簡介
壽山(柴山?)、愛河、光榮碼頭、真愛碼頭
壽山?柴山?(右上)、愛河(右中)、光榮碼頭和真愛碼頭(愛河出口)、高雄第一港口(左上)
高雄第一港口
腹地
最外面那塊是旗津
壽山(左),成功、自強、中華、中山路(左到右),半屏山(右上)
中山路、半屏山
50層樓(左上)、中山路(橫)、三多路(直)
三多路(直)往鳳山方向看過去
大遠百、SOGO、三多路(直)
中華路(右)、中山路(左)、往機場方向看過去
發現台電LOGO...
這邊消費有點高唷
戳~戳~戳~

翠玉白菜
同學用手機拍的全景照
同學相機的全景照

電梯入口(75樓)

專業的電梯小姐

漂亮的星光

第七站:星光碼頭,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市文化局:
新光碼頭位於高雄市成功路跟新光路交叉口。以海洋為設計的出發點,是一個很特別的建築物,以白色為基調,圓形的設計概念,類似船桅桿的建築,十分特別。走上迴旋樓梯,美麗的港都景色一覽無疑。新光碼頭的景觀包含了海岸公園及新光園道兩大主軸,以及兒童親水主題的噴水池是新光碼頭的重點視覺景點。新光碼頭有著海洋之星的稱呼,是十分適合看夜景的地方。
星光碼頭
閃亮亮
第八站:夢時代,以下介紹引用自高雄捷運:
夢時代購物中心為高雄第一間大型購物中心,也是目前臺灣最大的購物中心,佔地總面積達1.5萬坪。內部空間設計融合了自然、海洋概念與生活的全新規劃,共分為兩大建物—魚形建物及主體建物,以及自兩大建物間穿越,塑造紐約第五大道氛圍的寬敞內街。商場以水、花卉、自然、宇宙為四大主題規劃,讓各樓層展現獨特的賣場空間魅力,四大主題共同為夢時代打造出購物、休閒、娛樂、藝文、餐飲的生活空間。
夢時代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真的...
感覺有點欠打耶XD
摩天輪
看起來超像失火的85樓

晚餐時間,去逛新崛江順便吃飯。
福勝亭 in 新崛江

吃飯嚕
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