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太魯閣半日遊
學校工程做真大,難得的禮拜六我想宅在寢室一整天,這小小的期待在收到學校公告信的當下被無情的撕裂,因此我有了充分外出的理由,哼!我才不是因為想出門才出門的唷!!
自從大一營新宿營、大二場勘以及大三合歡山日出團之外,我就沒去過太魯閣了。早上參加完鋼琴社的團練後,就直接從美崙校區出發去太魯閣,路上還挺擔心會不會迷路,畢竟之前都是有人帶頭,這時我就要幫東部出聲了,東部的路真的是既大、又直、紅綠燈少且不容易迷路呢。不過明明是大太陽,往太魯閣的方向越騎烏雲越多。
在太魯閣的入口處小憩一會,吃完早上準備的兩份小七麵包後就直上天祥晶華度假酒店,之前有在裡面用過餐,感覺還挺不錯的。
今天參觀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天祥這邊的祥德寺跟的九曲洞。
首先要走過稚暉橋

接著再走過一座吊橋

此時便可以看到祥德寺的入口嚕

在參觀大殿前我決定先去參觀天峯塔

天峰塔上的風真的不是普通的大,請小心不要被吹下去了唷。
從塔上往大殿的方向看

往進來的方向看

朝飯店的方向(可以看到飯店頂樓有游泳池跟網球場)

從塔上下來後便往大殿出發嚕。
大雄寶殿

旁邊的地藏菩薩

在另一邊的觀世音菩薩

九曲洞


為了防止護國神石的攻擊,進去的人都要戴安全帽唷。

本日結語:今日運勢不佳,沒遇到傳說中的護國神石,真不知道該慶幸還是難過XD
自從大一營新宿營、大二場勘以及大三合歡山日出團之外,我就沒去過太魯閣了。早上參加完鋼琴社的團練後,就直接從美崙校區出發去太魯閣,路上還挺擔心會不會迷路,畢竟之前都是有人帶頭,這時我就要幫東部出聲了,東部的路真的是既大、又直、紅綠燈少且不容易迷路呢。不過明明是大太陽,往太魯閣的方向越騎烏雲越多。
在太魯閣的入口處小憩一會,吃完早上準備的兩份小七麵包後就直上天祥晶華度假酒店,之前有在裡面用過餐,感覺還挺不錯的。
今天參觀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天祥這邊的祥德寺跟的九曲洞。
首先要走過稚暉橋
接著再走過一座吊橋
此時便可以看到祥德寺的入口嚕
在參觀大殿前我決定先去參觀天峯塔
天峰塔上的風真的不是普通的大,請小心不要被吹下去了唷。
從塔上往大殿的方向看
往進來的方向看
朝飯店的方向(可以看到飯店頂樓有游泳池跟網球場)
從塔上下來後便往大殿出發嚕。
大雄寶殿
旁邊的地藏菩薩
在另一邊的觀世音菩薩
九曲洞
為了防止護國神石的攻擊,進去的人都要戴安全帽唷。
本日結語:今日運勢不佳,沒遇到傳說中的護國神石,真不知道該慶幸還是難過XD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台北市立美術館 - 2009台北美術獎
「臺北美術獎」以競賽展的形式,鼓勵深具當代藝術精神及個人獨特風貌的新世代藝術創作者大展身手。今年海內外共吸引380位創作者報名,經過專業的評審及展覽機制,順利通過初複審激烈角逐的藝壇新秀共有20位,其中包括「臺北美術獎」四名,倪祥、張立人、張暉明、陶美羽;以及「優選獎」六名:王建浩、吳建瑩、吳政璋、張騰遠、陳敬寶、鍾和憲。所有入選作品都得以於本館展出,在此展現其旺盛的創作能量與豐富的想像力。
「臺北美術獎」的宗旨在「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對鮮少有藝術氣息的我來說,得獎者的作品並不是如同無字天書一樣難懂,而是讓人感覺淺顯易懂
,甚至會有種原來這樣就可以得獎,這麼簡單我也能得獎,這獎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錯覺。就好像是一題數學難題,在看過詳解之後這難題也會變得容易許多的道理是一樣的。現代的藝術不再像是傳統的藝術一定要搞得艱深難懂,懂的人越少其藝術的價值就越高,試問畢卡索的畫有多少人真的看的懂?
獲選為台北美術獎的四位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評審們一致認為最棒的倪祥的作品《很快就補償》,反而是陶美羽的《語言》以及張立人的《模型社區》,不過我倒是挺喜歡倪祥給自己作品的簡介,短短的一句話、大大的震撼【就算是不需要的,很快就補償。】【Compensation soon even it's not needed.】
在陶美羽的《語言》中我感受到語言雖然是人類普遍共通的溝通工具,但卻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同一種動物的叫聲,透過不同國籍人的模擬,更彰顯出當地的特色,同時也點出了人類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相同的事物,更影射出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運用語言來跨越這道屏障的議題。
「臺北美術獎」的宗旨在「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對鮮少有藝術氣息的我來說,得獎者的作品並不是如同無字天書一樣難懂,而是讓人感覺淺顯易懂
,甚至會有種原來這樣就可以得獎,這麼簡單我也能得獎,這獎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錯覺。就好像是一題數學難題,在看過詳解之後這難題也會變得容易許多的道理是一樣的。現代的藝術不再像是傳統的藝術一定要搞得艱深難懂,懂的人越少其藝術的價值就越高,試問畢卡索的畫有多少人真的看的懂?
獲選為台北美術獎的四位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評審們一致認為最棒的倪祥的作品《很快就補償》,反而是陶美羽的《語言》以及張立人的《模型社區》,不過我倒是挺喜歡倪祥給自己作品的簡介,短短的一句話、大大的震撼【就算是不需要的,很快就補償。】【Compensation soon even it's not needed.】
在陶美羽的《語言》中我感受到語言雖然是人類普遍共通的溝通工具,但卻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同一種動物的叫聲,透過不同國籍人的模擬,更彰顯出當地的特色,同時也點出了人類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相同的事物,更影射出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運用語言來跨越這道屏障的議題。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阿彌陀佛! - 張洹個展
阿彌陀佛~張洹個展 總說
《阿彌陀佛》是國際著名藝術家張洹在臺灣的首次個展,本展由藝術史博士楊心一策畫,主要參展作品分為六類:行為、雕塑、裝置、繪畫、歌劇及綜合媒材等,同步於當代館戶外空間及室內展場展出。策展人從張洹歷年作品中精選出三十餘件代表作,除了梳理出藝術家十餘年來的創作歷程,也充份展現了其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和藝術表現上的多重機智(wit)。
張洹簡介
1965年生于中國河南安陽,現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紐約。90年代活躍于北京,是中國前衛藝術的代表人物,主要從事行爲表演藝術。1998年移居美國紐約幷成爲從事多種媒介藝術形式的全職藝術家。2005年在上海建立了張洹工作室,不斷拓展藝術創作的形式和邊界。同期也在上海組建了高安基金會,在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建立張洹希望小學,在中國的十所著名大學設立張洹獎助學金。

不過也有許多創作是我無法想像,而是需要透過他人的解說,才得以了解作品的意境。像是《朝聖-紐約風水》以全身赤裸的方式俯臥於冰層之上,象徵作者初到異國之處,為了融入其文化及消除種族隔閡的過程中,被徹底的凍傷。又如1999年,張洹與六十位志願者,全裸演出的《我的美國》。在觀賞張洹作品的過程中我不禁思考,為何他所創作的作品都如此具有爭議性,難道這種具有爭議性、批判性強烈的東西就叫做藝術嗎?
話雖如此,不過有幾件作品也是深得我心,其中就屬1997年,張洹雇用了約四十名從外地到北京來打工的民工,所創作的《為魚塘增加水位》。張洹帶領民工依序入水,只有魚塘主人的兒子滴水不沾的坐在張洹頭上,魚塘的水位確實增加了一點,這些都是底層的勞工所帶來的影響,然而資本主義者卻獨善其身,又如《美國藝術雜誌》資深編輯Richard Vine即說道:「為魚塘增高水位,象徵著中國的獨立藝術家們,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對整個世界產生雖小卻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後,我也順道去看了同樣在當代館展出的『英雄!?-天野喜孝個展』。雖然說我挺喜歡看動畫和漫畫有些人稱我為小宅宅,但是我真的不認識這位大師,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好好欣賞他的作品,也算是是本次感性之旅中小小的遺憾。
台北市立美術館 - 超現‧攝影展
從紀實、商業攝影到美術攝影,台灣當代攝影伴隨著80年代後期的政治解嚴,開始思索著藝術與攝影之間的形式與語彙表現。《超現‧攝影》 邀請了六位台灣當代攝影創作者:陳斌華、洪世聰、劉振祥、.蔡文祥、吳政璋、吳忠維,策展人全會華企圖用數位影像對真實提出某種透明觀照,藉由「加工」的影像,摘除數位影像的面具,反應出後現代創作語彙
策展 / 全會華

「攝影可以為我們凝結當下那美好的一刻。」
「攝影不再是瞬間的紀錄,它把瞬間變成了永恆,但數位影像卻把永恆變成了虛幻。」
這次之所以大老遠從花蓮搭火車到台北,為的就是在北美館展出的「超現‧攝影」,很榮幸邀請到全會華老師來為我們導覽這次的展覽。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達,進入攝影這塊領域的門檻越來越低,可以說是人手一台相機也不為過,一張記憶卡可以儲存的照片量是傳統底片望塵莫及的,於是照片氾濫的程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前還是用傳統底片時,拍照前一定會仔細觀察、反覆思考,要如何才能將該心中理想的畫面記錄下來。然而現在數位相機的發達使得人們看到黑影就開槍。原本拍照是需要透過情感經過思考、觀摩、揣測才按下快門,將那瞬間變成了永恆,然而數位的氾濫使得人們可以無須思考就如同機械式般的按下快門。以往經常掛在口邊的沒圖沒真相,在數位的淫威之下有圖就一定有真相嗎?
在這次參展的六位藝術攝影家當中,無論是需要透過立體眼鏡觀看的陳斌華3D作品,還是蔡文祥透過數位科技所創造出的異想空間,我最喜歡的還是吳政璋的作品。吳政璋的人形看板表現出雖然我們身處這個環境然而卻對它視而不見,透過閃燈呈現的臉孔隱約諷刺所謂的看不見,像是《電線》背景中的天空明明是那樣的湛藍,然而卻被無數交錯複雜的電線所佈滿。他的作品充分表現出強烈的張力,到底在環境與人之間的共存之道要如何建立?
當今,正逢攝影從傳統過渡到數位,拍了什麼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如何表現出所拍攝的影像、要如何傳達出那無盡的思念,也就是你要用哪種方式、要如何詮釋這張圖像,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後製處理。這次的「超現‧攝影」著讓我深深體會到作者透過作品想要傳達的思念、所要呈現的意涵。
策展 / 全會華
「攝影可以為我們凝結當下那美好的一刻。」
「攝影不再是瞬間的紀錄,它把瞬間變成了永恆,但數位影像卻把永恆變成了虛幻。」
這次之所以大老遠從花蓮搭火車到台北,為的就是在北美館展出的「超現‧攝影」,很榮幸邀請到全會華老師來為我們導覽這次的展覽。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達,進入攝影這塊領域的門檻越來越低,可以說是人手一台相機也不為過,一張記憶卡可以儲存的照片量是傳統底片望塵莫及的,於是照片氾濫的程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前還是用傳統底片時,拍照前一定會仔細觀察、反覆思考,要如何才能將該心中理想的畫面記錄下來。然而現在數位相機的發達使得人們看到黑影就開槍。原本拍照是需要透過情感經過思考、觀摩、揣測才按下快門,將那瞬間變成了永恆,然而數位的氾濫使得人們可以無須思考就如同機械式般的按下快門。以往經常掛在口邊的沒圖沒真相,在數位的淫威之下有圖就一定有真相嗎?
在這次參展的六位藝術攝影家當中,無論是需要透過立體眼鏡觀看的陳斌華3D作品,還是蔡文祥透過數位科技所創造出的異想空間,我最喜歡的還是吳政璋的作品。吳政璋的人形看板表現出雖然我們身處這個環境然而卻對它視而不見,透過閃燈呈現的臉孔隱約諷刺所謂的看不見,像是《電線》背景中的天空明明是那樣的湛藍,然而卻被無數交錯複雜的電線所佈滿。他的作品充分表現出強烈的張力,到底在環境與人之間的共存之道要如何建立?
當今,正逢攝影從傳統過渡到數位,拍了什麼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如何表現出所拍攝的影像、要如何傳達出那無盡的思念,也就是你要用哪種方式、要如何詮釋這張圖像,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後製處理。這次的「超現‧攝影」著讓我深深體會到作者透過作品想要傳達的思念、所要呈現的意涵。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