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美術獎」以競賽展的形式,鼓勵深具當代藝術精神及個人獨特風貌的新世代藝術創作者大展身手。今年海內外共吸引380位創作者報名,經過專業的評審及展覽機制,順利通過初複審激烈角逐的藝壇新秀共有20位,其中包括「臺北美術獎」四名,倪祥、張立人、張暉明、陶美羽;以及「優選獎」六名:王建浩、吳建瑩、吳政璋、張騰遠、陳敬寶、鍾和憲。所有入選作品都得以於本館展出,在此展現其旺盛的創作能量與豐富的想像力。
「臺北美術獎」的宗旨在「呈現台灣當代藝術新貌,獎掖獨特藝術風格與當代精神之創作」,對鮮少有藝術氣息的我來說,得獎者的作品並不是如同無字天書一樣難懂,而是讓人感覺淺顯易懂
,甚至會有種原來這樣就可以得獎,這麼簡單我也能得獎,這獎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錯覺。就好像是一題數學難題,在看過詳解之後這難題也會變得容易許多的道理是一樣的。現代的藝術不再像是傳統的藝術一定要搞得艱深難懂,懂的人越少其藝術的價值就越高,試問畢卡索的畫有多少人真的看的懂?
獲選為台北美術獎的四位作品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評審們一致認為最棒的倪祥的作品《很快就補償》,反而是陶美羽的《語言》以及張立人的《模型社區》,不過我倒是挺喜歡倪祥給自己作品的簡介,短短的一句話、大大的震撼【就算是不需要的,很快就補償。】【Compensation soon even it's not needed.】
在陶美羽的《語言》中我感受到語言雖然是人類普遍共通的溝通工具,但卻也會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同一種動物的叫聲,透過不同國籍人的模擬,更彰顯出當地的特色,同時也點出了人類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相同的事物,更影射出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要如何運用語言來跨越這道屏障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